浅谈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王艳
浅谈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无锡市大地名扬幼儿园分部 王艳
摘要:
幼小衔接教育是儿童生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何迅速使他们由以玩耍为主的幼稚园孩子转变为以学习为主的中小学生,就必须从锻炼和培养他们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出发,根据"学习适应能力,学会适应能力"这一中心原则,给他们进行了普通的和特别的二方面系统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二种不同知识层次的成功转变。关键字幼小衔接教育;心理准备;行为与习惯幼小衔接教育是儿童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搞好幼小衔接教育,不但避免了他们由幼稚园向学校成功转变的困难,还可以更积极的促进他们终身学习,从而使他们重新得到了学习的兴趣和做人的信心。怎样使孩子尽快由以玩为主的幼稚园孩子转变成以学为主的小朋友,从开发和培养他们自己的内部自我能力开始,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强化技能训练,避免或缩短不适合的阶段,较顺利地适应幼儿园活动。
一、小学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时期的培养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学业水平有着关键影响,但目前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仍面临一些困难,值得老师特别注意。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
父母和老师把读书知识和数学课置于了教学的第一位,孩子尚未入校就已超前完成了知识教学。这些行为使得孩子在入校后非常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给其环境的适应性和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也给教育造成了许多问题。幼儿园课程下移看似想让孩子早早适应幼儿园氛围,提早接触学习,但其实是对儿童前期知识运用的误解。如果孩子将知识先学一遍,之后又重新再学一次,则复杂的知识学习过程和单调的知识环境让其日后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应该掌握的时候更易出现消极心态。而如果储备知识全部用完,则孩子后期的知识运用也会产生障碍,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2.在幼儿园阶段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对课堂纪律与规范意识的培育也比较欠缺。这些情况会造成孩子的社区适应能力并未受到相应的培养。
因此,新入校的孩子不能及时完成功课,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按时上学的重要性等,产生了对校园氛围的不适应现象。在此过程中,老师忽视了非因素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其感情、动力、毅力和兴趣等因素不够重视,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日后的学习成绩。
3.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其步入学校后的学业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幼儿时期主要以游戏为基本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但步入学校后,孩子们发生了在使用学具后仍不将学具复原的状况,此外还有汉字书写不标准、笔顺有误、姿势与握笔姿态不恰当、过分依赖老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不良习惯一旦产生,将会给孩子今后的学业和成长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孩子良好的读书行为。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关键的保障。父母应该在家中为孩子建立一个作息时间计划,每天为他们留出一定的复习时间,最好在假期就开始,也可能较早。如在幼儿上学之前的一段时间,父母在晚餐后看报的,也会让幼儿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等幼儿上学了,就也习惯在晚上读书做作业。然后要认真按照作息时间执行一段时间,直至孩子养成规则和良好习惯。通常,只要认真执行二三周,遵循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就能基本建立。这样下来,工作时间长了,时间也久了,他会逐渐养成生活规律,也有了对按时完成学业任务的强烈责任感。另外,带小朋友出去玩,要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有秩序地看事情,并且用文字清晰地表达。持之以恒,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对开发孩子的语文、逻辑思维很有好处。又如,学校要求小朋友先做完作业后再游戏,学生做作业时一定要专心、细致,勇于克服困难,读书写字时坐姿端正,但不能形成边写边游戏、边吃边游戏、边写字边看视频等不良习惯。
二、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策略。
1.正确认识小学教师和学校教育的区别。
"幼小衔接"的内容并非单纯的在幼稚园和学校中间的一个过程。幼稚园和小学在作息度、就学条件、学习纪律以及行为规范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教师要认识他们的区别,要从教育课程的内涵、特点、类型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衔接与过渡操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学业特点,因势利导,有序渐进,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生活条件,让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进程中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成长。
2.理性对待"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孩子们在"幼年衔接"中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解决问题的历程是孩子进行学习的主要历程,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困难是他们的发展点。幼稚园文化教育以游戏教学为主,而小学则要以课堂教学为重。所以,这两个时期相互之间存有的差别也就是幼儿身心发展历程中进行进行学习的重点。所以,"幼年连接"时期的教育课程要建立好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对二个时期的教育课程也不能一味地迁就,要注意培养目标,以防止干扰了他们的培养目的。儿童对一般知识和一般行为的掌握已经有所迁移,所以在幼教中重点突出的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基本规范方面,但对幼儿园教育中最常见的课堂规范方面则并未触及。所以幼儿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任务和手段等方面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而不能在整个幼稚园的教学阶段进行集中培养。
3.知识准备要适度,切勿拔苗助长。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用)》所规范的儿童培养,需要通过进行卫生、语文、艺术、科技、美术五个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活动,对孩子们实施德智体美群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和谐的成长。但事实上不少幼稚园的小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英文、汉语拼音、写作、大量的小知识背诵、珠心算、手指计算、除二十之外加减法等课程,认为这是为了在认识上和小学校的衔接,因为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东西后,读小学一年级也就容易了些。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幼小衔接,而只是小学教育的小学化过程,其缺点与隐患也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拿汉语拼音而言,由于小学教师对英语和拼音的发音规定都非常严格,所以幼儿园老师的读音也不一定正确,而中小学生的读音也不齐全,老师无法进行一对一地读音纠正,从而造成了许多错误的读音,到学校后改正起来就更困难。过早提笔书写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更为严重,从生理方面来讲,由于学龄前的孩子手指小肌群并未发育健全,因此手指运动能力不够强,握笔书写十分吃力,很难满足父母和老师的需求,甚至还会导致手指畸形(不恰当的握笔姿态影响书写的效率,到了小学校很难纠正),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再有珠心算和手指计算中,它的思维方法也与小学高下的分解组合有所不同:在小学按高下进行学数的分解组合时也使用手指,一个手指头代表一,但在珠心算和手指计算中一个大拇指代表五,其余的每个指头代表一,5个手指头都伸出来就是九,因此学生在做题时不知该信给哪位教师的。二十以外要求心算,他还用手指比划。
4.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
首先,老师要指导父母重视教育并关注"幼小衔接"的工作;然后,教师应协助父母认识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不同,明确学校对新生的特点,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并针对实际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再次,父母要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规划,让其日常生活与学习养成一定的规则与习惯,并逐步予以巩固;最后,父母要在孩子的营养与卫生方面多加注意,对孩子加以适当地激励和指导,让其懂得与人交流,处理问题,积极寻求帮助。
5.家长、幼儿园、小学应构建有效联动机制。
幼儿园、学校、家庭三者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家庭、幼儿园、学校形成良好协作机制,幼儿园也必须主动倾听家庭对现阶段孩子间衔接的主要意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最终教师,幼小衔接一定程度要靠父母的介入才比较好进行,父母必须担负起培养幼儿的职责,幼儿园升小学的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家长教会孩子处理同学关系、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比掌握知识考高分更重要。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儿童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多从正面引导,减少儿童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如:通过同伴交流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组织孩子们讨论、分享他们对小学的理解、期望和担忧,强化学校期望,缓解学校焦虑。父母应协助孩子进行初步了解小学的知识。通过参观学校,与小朋友见面沟通,感受学校活动的形式,让小朋友们进一步熟悉小学的课堂方式。
小学要主动告知家长有关的政策和要求,以及现行的青少年对青少年接触的科学方法,让家长能正确理解青少年对青少年的接触,家长也没有必要过度焦虑。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小双向衔接教学等活动形式,为了帮助家长和老师形成合理的幼小衔接观念,从而形成了幼小衔接教学共识,并有效引导家长和老师从孩子角度为幼儿进行入学准备工作,为家长、幼儿园、教师合作进行幼小衔接教学打下了基础。唯有如此,大家才能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并与学校协调,搞好幼儿园和学校间的过渡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低幼相衔接"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关键意义。在对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幼小衔接"是关键。所以,唯有进一步提高"幼小衔接"的专业化水平,针对性地推进"幼小衔接"教学,方可大大提高孩子的成长,从而推动了教育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3)。
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1940号